背景故事
在中學(台:國中)的時候我的牙醫看到我的情況一直都在跟我說要做矯正,我都說不要,主要原因是我有看過倒及(台:戽斗 / 英:Underbite)這個基本上透過矯正基本上算於沒救(就算能矯正過來臉型還是很醜),再加上咬合導致的顎關節有聲或者痛這問題看來也很常見,那不如不要浪費錢還比較好。
就是這樣這個問題一直拖到大學,後來在快畢業的時候遇到疫情,一直載口罩加上因為嘴巴沒辦法完全閉合所以一直在張嘴呼吸。除了把關節的問題弄得更嚴重之外,連臉型也跟著跑掉(連家人都說怎麼下巴比起以前更凸了),但是因為不知道解決方法所以還是一直放著沒弄。
台灣牙醫興健保
也是因為疫情關系,香港很多公司也沒再在招人。本來我大學是讀 CS 相關的,畢業之後大概除了香港科學園之外(開發類),只能跑去當 IT(當狗 當技術支援與整合)。在疫情的環境下,CS 的工作大減,IT 需求大增;但是作為 CS 出生寫 code 技術滿不錯的畢業生來說,去當 IT 反而有一種「降等」的感覺。當時台灣還沒受疫情波及,所以我決定去試試找台灣的工作。但是在網上看了一轉,台灣大部分(有一定程度技術需求)的工作都需要碩士畢業學歷,所以我就選了一家南部的四大再進修一下,邊留意市場狀況。
到了台灣半年左右知道了健保有每半年免費洗牙之後,我便間中在下課之後去附近的牙醫診所洗牙(畢竟有免費的不用有點對不起自己)。那間診所是由一位成大出身的老牙醫經營,洗牙完全不痛,一看就知道是大師級的人物。有一次去洗的時候好奇問了一下牙醫我這情況還有救嗎?他伸手摸一下我的下顎然後按住下巴開合一下,說「你這情況需要動手術」,我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治療方法!?然後我就問他要了轉診單找了推薦的醫師去成大醫院咨詢。
去到成大醫院之後找到了老牙醫推薦的口腔顎面外科王東堯醫師,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原來他是台大畢業的香港人,所以才有這麼高的素質。來回好幾次照了 X 光 CT 之後決定了要開 BSSO(就是比較複雜的 multi-axis 旋轉 + 移動的那種正顎,並非那種單純縮下巴 / 拉出上顎的單軸式移動正顎),加上我的頭骨可能對於男性一般值來講也是偏細 + 薄,CT 掃出來重建的 3D 模型也一大堆穿洞(太薄的骨頭掃不出來),最後委托外面的 3D 醫學模型公司來做 3D 模型重建 + 特別設計手術用的咬合板(因為 BSSO 上下顎都要切開,所以需要設計幾個定位用類似牙模的東西來讓醫師開刀的時候知道骨頭要移動多少)。
在我做最後決定前,因為尊重原因我有先知會我的父母。我媽就是很擔心,所以把我拉去香港的診所要醫療意見。跑了好幾個禮拜之後大概的結論是
- 香港也不是不能做,只不過可能要排 6 – 8 年;要快的話可以去私家,我這個 case 整套下來大約要花 40 – 60 萬港紙(相比起台灣找大醫院做的話大約是 40 萬台幣左右)
- 香港的做法會偏保守,一般會先矯正 1 – 2 年,之後開完正顎之後再矯正 1 – 2 年;台灣這邊王醫師開出來的是 surgery first approach,可以省下一開始的矯正,整體治療時長會減少到 1.5年 左右
- 兩位香港的醫師看完台灣醫師給的治療計劃後都覺得沒甚麼問題,甚至有一位聽到台灣開的價格之後主動建議「你們還是在台灣開比較好」
所以後來就按原定計劃在台灣開刀了。
檢查與開刀經歷
開刀其實不麻煩(畢竟麻煩的是醫師),最麻煩的事情大概就是每隔幾個禮貌要回去一次檢查這個那個甚麼的。這個我覺得比較少人有寫到網絡上分享,大概就是
- X 光檢查、驗血、拍照記錄
- CT 掃描(取得頭骨 3D 模型)
- 制作咬合板,用來於手術中移動上下顎骨頭的時候可以準確的對到設計位置(順便一提,這是用醫療級 SLA 3D 列印做出來的,很酷)
- 備血(兩次,隔大約一個月,以防不時之需)
進開刀房
開刀其實沒甚麼大不了(畢竟對我來說睡一覺醒過來不是看到醫生就是轉生異世界),大概跟其他網上分享的經歷差不多:前一天先住院做檢查,然後就是等第二天早上開刀。開刀前 12 小時不能吃喝,然後開刀大概 8 – 10 個小時,但是對我來說就是睡覺醒來就好了。
這一覺我猜連續睡了快 2 天(手術 + ICU) Propofol 真是個好東西,醒來的速度也有夠快。醒過來之後第一件事大概感覺得呼吸很困難,然後就慢慢感覺到氣管裡有種卡住東西但是也能呼吸的感覺。可能差不多這個時候醫師發現了我可以自主呼吸,就來幫我把插在氣管裡的呼吸機喉管拔掉,這個時候就舒服一點了。接著躺著休息一陣子之後被轉移到另一張床上,然後馬上被推進一般病房去。(果然 ICU 的床位還是很搶手的)
進去之後大概就是抱著我的 IKEA 鯊鯊在睡,間中會被叫起來照 X 光之類的。每朝早上王醫師來查房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對話:
王醫師:你覺得怎樣?
我:很腫
王:你已經不算腫的了
剛被推出 ICU 的時候會有一條從下巴拉到頭頂的繃帶用來固住定住下顎。因為本來你的臉已經是在腫了,還要被繃帶壓住,所以一開始真的超級不舒服。然後大概在 2 / 3 天之後,用來固定的繃帶會被拆開,這個時候才真的比較可以講話和看到明顯的術後變化。
整體來說,術後大概躺了 1.5 天深切治療部(加護病房 / ICU),睡了 4 天醫院一般病房(其中兩天不能吃喝,但是因為有輸葡萄糖液所以完全不覺得餓),之後連續喝純液體 2 個星期(應該沒甚麼人能體會到連續喝舒跑 + 寶礦力兩個星期的慘況) + 4 個星期流質之後,在第二個月終於可以吃到比較軟的食物(如粥、布丁之類的),第三個月才能吃飯。雖然說開刀是沒開到關節的位置,但是因為整個下顎的部分都腫起來,不要說咬合,實際上連把食物吞進去的動作也沒辦法到(因為這時候還沒矯正,牙齒還是在 open bite 的狀態 ,加上肌肉不知道為甚麼沒辦法發力),所以吃流質的時候是需要用針管透過一條橡膠管插進喉嚨裡面,然後把液體往裡面擠來「吃飯」。
術後矯正
在大約術後一個月左右開始來做術後矯正,然後裡就是一般牙齒的矯正過程了。由於(醫師說)牙齒在骨頭開刀之後會動很快,所以矯正也應該只需要 1 – 1.5 年就好。跟著那幾個月就是一般牙齒矯正的各種慘況:牙齒很酸,沒辦法吃硬的東西之類的,但是比起正顎後那一個月來說還是舒適很多。
雖然說整個過程都超級辛苦,但是自從開完半年左右,好處就慢慢出現了。首先當然是咬合變好顎關節痛的頻率也減少了很多,同時間附帶的是臉部線條變順暢;其次就是終於可以用鼻子呼吸而不是嘴巴,所以睡覺品質也變得更好;而加上因為有讓醫師在全身麻醉的時候順便把智齒都拔掉,所以之後也不用擔心那會有蛀牙問題(
一年後的想法
我對正顎的想法大概就是很值得做,無論是在功能上還是生活品質上面都有很好的改善。唯一的可惜就是我沒有早點做(聽說大概 21 – 22 歲做會更好),有人說早點做的話神經線恢複的速度會更快,但是我覺得還好(?
另外由於健保給付了一部分的病房 跟 X 光 費用,所以出院的時候除了手術、開刀房借用跟升級藥物到比較好的止痛藥等的費用之外,基本上都包含在健保內。當時心裡面是有點過不去(畢竟我又沒付多少健保費),但是近幾個月開始在台灣半導體業工作,每月收到薪資單看到被扣的健保費用之後心裡還是有好過一點。。。